当前位置: 玻璃 >> 玻璃前景 >> 从荒地到美景阳台上连拍5年,杭州大叔1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杨茜通讯员柳景春
“来来来,三二一,中国新时代,杭州新亚运!”2月21日上午,杭州亚运会倒计时天,好多杭州人到位于拱墅区运河体育公园的“幸福照相馆”打卡拍照。
廖雄就是其中之一。
与其他人的开心雀跃相比,他似乎少了几分兴奋,多了一些沉静。这倒不是因为他对这个公园无感,恰恰相反,他对运河体育公园有着不一样的情感。
过去5年,他在阳台上架起相机,拍下了10万多张照片,记录了这个公园从无到有的过程。
廖雄。徐彦摄
廖雄回头看雄伟壮阔的乒乓球馆,特别感慨:“我亲眼看着这一片荒地变成了漂亮公园,看着它从无到有,从矮到高,就像孩子一样,建筑也是慢慢成长起来的。”
1】16楼阳台上架起相机,曲棍球馆一览无余
50岁的廖雄,在拱墅区文联工作,还是拱墅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他以前就喜欢摄影,看到美好的事物都会想着记录下来。7年开始,他专业学习摄影,渐渐融入圈子,掌握了各种摄影技巧,到全国各地采风,拍摄了很多作品。
这一次,他做了一个对他来说史无前例的尝试——跟踪运河体育公园的建成。
年,他搬家到了西城美墅,也正是那一年,运河体育公园项目开工。
廖雄所在的小区和工地只隔着一条丰潭路。
廖雄家住在16楼,从窗户望出去,可以看到亚运会曲棍球场馆。“这么好的视野,可不能浪费呀。”
建成后的运河体育公园,将是杭州亚运会乒乓球和曲棍球比赛的承办地。“继北京、广州之后,杭州成为了中国第三个承办亚运会的城市,而且这一次亚运场馆就在家门口,这样的天时地利,怎么也要记录下来。”
说干就干。
他为运河体育公园的拍摄琢磨了几个方案。
第一个动作,就是在阳台上架起相机。廖雄选好角度,放置了一台三脚架,并架上相机。“我担心打扫卫生会不小心碰到相机,所以后来直接用胶水把三脚架粘在阳台上。”每隔两三天,他就拍下几张照片。“建筑不比其他,几天功夫变化不大,时间一长才会发现,哦,原来很多东西都不一样了。”
2】每周两三天跑进工地实景记录
定位拍摄远远不够记录公园的全貌。
廖雄跟施工现场的负责人沟通,并征得同意,可以进场拍摄。每周两三天,他都会骑着电动车到工地去。“场地实在太大了,走走路都要花好长时间。”但他风雨无阻,就为了拍摄精良的照片。
廖雄说,不想错过任何一个关键和有意义的瞬间,自己必须勤快些。
在他的镜头下,原本的苗圃、荒地、农民房,逐渐变了样。建筑一点点成型,绿化一点点铺满,印象中公园的样子有了惊喜。
他的镜头里,不仅仅只有冰冷的建筑,还充满了暖暖的人文关怀。他说,画面因人而灵动。
无论是建筑工人,还是绿化工人,他都为这些辛苦打拼在一线的工作者留下了珍贵的工作照。夏日炎炎里的挥汗如雨,冬日冰雪里的热火朝天。这里不仅有一年四季,更有从无到有“生长”背后无数的付出。
廖雄记得,酷暑时分爬上亚运公园乒乓球馆顶层钢架上拍摄建筑工人,“钢架上的温度有70多度,钢架工们还要高空作业,非常辛苦。”工人们几乎每天都是四五点起床,要带着干粮到工地干活。
“这样的拍摄经历也让我收获了很多,是超越了照片本身的精神食量。”廖雄说。
不知不觉,从年至今近5年时间,廖雄已经积累了10万多张关于体育公园的照片,有航拍,有延时,有定位……看着这些珍贵的照片,他也挺有成就感。
跟着小时新闻一起来看看廖雄相机下运河体育公园的“长成”,这也是一个普通杭州人对亚运最朴素的期待,来自家门口这些变化以及获得感。
年3月,乒乓球馆所在的位置还是一片杂乱的苗圃——
年7月,农民房开始拆迁——
年9月,施工队进入现场平整场地——
年2月,铺设施工便道——
年8月,最后一根主梁调装——
建筑工人在高台上编织着一个盛大的亚运梦——
年12月,玻璃幕墙清洗——
即将完工的乒乓球场馆——
更多图片记录乒乓球馆的诞生——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