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玻璃 >> 玻璃前景 >> 28年了,我依旧没看过比它更经典的华语电
年,也就是28年前的今天,《霸王别姬》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电影金棕榈大奖!
欧洲三大电影节:
法国戛纳电影节,最佳电影为金棕榈奖;
德国柏林电影节,最佳电影为金熊奖;
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电影为金狮奖;
三大电影节均以艺术性作为评判依据,三大电影节的奖项是衡量电影艺术价值的最重要标尺。
其中,以戛纳电影节的影响力最大,如果你看到一部电影获得过金棕榈奖,哪怕没听说过片名,也可以毫不犹豫地理解为当年全世界艺术价值最高的影片,硬着头皮看准没错。
这三个奖项,获得过戛纳金棕榈奖的华语电影,有且只有一部——年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是当之无愧的华语电影巅峰之作。
为什么就它这么牛掰?
套用这部电影里一句流传很广的经典台词——
不疯魔,不成活。
在一个电影人拍片机会很少的年代,最优秀的制片人挑到了最好的小说,找上了最好的导演,选出了最合适的演员,大家憋着一口气,拼了命拍出了一部优秀作品。
台前幕后,没有一个人不在义无反顾地玩命。
当时创作机会实在不多。
要知道,拍电影是非常烧钱的事,年代初,经济条件不如现在那么好,凑几百万拍电影是非常奢侈的事情。
所以当制片人出钱投资,把橄榄枝伸向陈凯歌导演的时候,谁都想好好把握这个机会。
看看这卡司:改编自李碧华的同名小说,陈凯歌执导,李碧华、芦苇担任编剧,张国荣、张丰毅、巩俐、葛优主演。
这卡司的选择,折腾了好几年。
选导演,折腾了两年半。
《霸王别姬》缘起戛纳。
出席年戛纳电影节的前4天,制片人徐枫买下了香港作家李碧华小说《霸王别姬》的电影版权。
当时陈凯歌带着他的作品《孩子王》来到戛纳。徐枫和几个朋友一起看了这部电影,其他朋友都边看边睡,就她看懂了,觉得这导演很有才华。
陈凯歌嗯,就他了。要拍《霸王别姬》,非陈凯歌不可。
给陈凯歌好的剧本、好的演员、好的班底,他一定能绽放出不一样的火花。这就是徐枫相信的。
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陈凯歌年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在校园里系统地学习过专业的电影知识。
出身于电影世家的陈凯歌,从小爱看书,接触过不少中国的美学观;在大学又接触了西方的美学观,两种迥然不同的美学,成了陈凯歌走上电影之路的积淀。
他亲身经历过从文革浩劫到改革开放的转变,过程中的巨大反差已经融入他的骨子里。
他拍电影理念之一,也是希望能够通过人,来反映历史。
陈凯歌想描写的,正是这种人性。所以张国荣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导演很有才华。
陈凯歌在片场但是,当时徐枫刚找到他的时候,他还是犹豫了。因为初看剧本,他觉得这就是本低俗小说。
陈凯歌,说他拍电影行,但自己挑题材,眼光比较弱。
他当时不看好这片子,觉得论商业,谁会对民国一帮唱戏的感兴趣,绝对不合格;论艺术,小说的人物和时代非常复杂,以自己当时的见识,怕处理不好。
何况,他手上还有一部《边走边唱》才刚启动。
没问题,那就等,慢慢磨。
徐枫竟然真的花了两年半时间,等陈凯歌拍完手上的电影之后,再和他聊了多个小时,陈凯歌最终答应了。
当时陈凯歌的处女作《黄土地》已经拍完8年了,这8年来的积淀,让他对人性、历史、民族这些宏大的话题,有了更深的看法。
他觉得,时候到了,自己可以搞定《霸王别姬》的故事了。
但是,剧本必须得改。陈凯歌希望能通过男主京剧艺人的人生经历,来展示京剧的博大精深,同时思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问题。
于是,他亲自找到芦苇,和原著作者李碧华一起修改剧本。
选角色,又折腾了一年多。
从选角之初,陈凯歌、徐枫、李碧华三个人就争执不下。
最折腾的角色,当属主角程蝶衣。
原著小说作者兼编剧之一的李碧华,从一开始就已经认定,张国荣是程蝶衣的不二人选。
甚至在谈版权时,李碧华就威胁过,程蝶衣如果不是张国荣来演,那就说什么都不卖。
因为这小说,就是按照张国荣的形象气质来塑造程蝶衣的呀。
原型就在眼前,不让张国荣拍,这不瞎搞嘛?
选角这事儿,本来就不归编剧管。但故事是作家的亲儿子,你说有没有发言权?
徐枫也赞同李碧华,她也在心中认定,程蝶衣就得张国荣来演。
但是陈凯歌不愿意贸然下决定。
当时大陆跟港台、外国的交流都不深,陈凯歌不太认识港台和外国的演员,他也不认识张国荣。
陈凯歌熟悉的是内地演员,他的人选之一,是蔡国庆。
但蔡国庆不敢演。那些年,他经常被骂“奶油小生”,被骂怕了,他担心,再接这种偏女性的角色,又会被批太甜、太奶油,于是只好拒绝。
不合适,就再找。
这时候,杀出了尊龙。
尊龙很想拍这部电影,而且长得也很俊俏,所以他托了很多人来跟徐枫谈。
尊龙《蝴蝶君》造型可是,徐枫第一次近距离和尊龙见面,才发现尊龙的线条比较硬,虞姬是柔美的,不合适。
陈凯歌看了张国荣在《号外》以青衣造型拍摄的一辑照片,也看了他之前演过的《胭脂扣》等几部电影,还不放心,亲自去了一趟香港,跟他面谈。
见了几次之后,陈凯歌才最终认定了张国荣。
这个人有一种卓尔不群的感觉,一点都不谄媚,很自然,很真实,和这行里绝大多数人完全区别开来,何况那时在我感觉香港是花花世界,那么喧嚣热闹里保持干净,一定是比单纯环境下的干净可贵很多。
张国荣与陈凯歌兜兜转转之后,选角这事儿,还是回到了原点——程蝶衣就由张国荣来演!
事实证明,这是《霸王别姬》剧组最正确的一个选择。
选角,得盯着;拍摄现场,陈凯歌自然更要盯得紧紧的。
每场戏开拍之前,陈凯歌都先把演员们聚在一起,开会讲戏,讲明白谁谁谁要怎么演,接着彩排一次,再开机。
我每场戏开拍之前,总是跟他们讨论很久,我要求他们领悟之后,细细咀嚼一段时间,然后进入表演。
陈凯歌在片场给巩俐、张国荣说戏彩排不过,你就别想开机。一发现问题,就立马停下来,指导调整,动作的角度、说话的语气、眼神的把握,都得调整调整再调整。
开机之后,陈凯歌的目光就没有离开过监视器。每一帧,每一个镜头,都要完美。
每一天在片场,陈凯歌都是最紧张兮兮的那一个。
不行,那就重拍;再不行,再重拍。即使耗费很多胶卷,也要拍出到最佳状态。
每一场戏,60分,不够,必须要做到分。
创作往往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在没有生命的木头上精雕细刻,弄出一件漂亮的艺术摆设来;另一种是种一棵树,让这棵活生生的树木长大。我是后一种。我看到一棵好树苗,想种好它。
要种好一棵好树苗,光有勤劳负责的种树人不够,还得有阳光雨露。
好的演员,就是最好的阳光雨露。
扛把子的张国荣,化妆时也在念台词——
大冷天穿着个薄外套,到哪儿都在练习角色的动作姿势——
一点也没有大牌明星的架子和高高在上的姿态,完全就是梨园名角的范儿。
没有任何京剧功底的张国荣提前半年,助理也没带,就一个人来到北京,开始学普通话、学京剧、看史料。
一招一式,都实打实做到足。
只有扎实的功底,才能有最完美的效果。
所有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转圈、下腰、卧鱼等高难度动作,张国荣都是亲自上阵,准备好的两个替身,一直没有派上用场。
从最初来到北京,到电影拍摄完毕,整整差不多一年时间,张国荣没有回过香港。即使没有他的戏份,他依然呆在片场,琢磨下一段戏该怎么拍。
就连剧组吃饭聚会,他也不参加,原因很简单——不想分心。
对张国荣,陈凯歌非常放心。
片场上张国荣也没有任何生活上的额外要求,偶尔为之的是,如果收工较早,又是春和景明的时候,他就说咱们去喝杯咖啡吧。但之后我再问要不要一起吃饭啊,他肯定说吃饭就算了,我还得准备明天的戏,也就各自回家了。旁的嘈杂场面事儿一概没有。
戏里的程蝶衣,人戏不分;戏外的张国荣,同样也是演到忘我。
都记得那场程蝶衣烟瘾发作的戏吧?程蝶衣犯烟瘾,大发脾气,拼命在砸镜子,玻璃渣子四处飞溅。
陈凯歌喊停时,张国荣依然流泪不止。
我劝不住也急,说你还真是哀哀如丧考妣啊,人戏不分,不仅有程蝶衣,但张国荣也做到头了。
看,这才是真正的入戏。
扮演段小楼的张丰毅同样玩命。
他还主动“找打”。
别的演员挨打屁股,就找替身上。他被打屁股,不用替身,还特意脱了裤子,光着屁股,心甘情愿被打。
这个打,不是借位,而是真的一大板一大板地抽下去,这表情,全都是真实的。
打完了,下来之后敷上药膏,继续拍戏。
连戏班小演员也是一样,真打。
一边打一边哭着喊台词:我再也不跑了,再也不跑了。
导演喊停之后,还在喊,还在哭,真打疼了。
还有巩俐。
她在电影里扮演老北京的妓女菊仙,有一场戏需要她从2米多的高台跳下来,跳下来之后还得说台词。
巩俐恐高啊,用她的话说,跳下来估计台词都忘光了。
但是没办法,那段戏必须亲自上阵,灌下半瓶红酒,最后还是鼓起胆子——跳。
跳完之后,一句不漏地说出了台词。
看花絮,巩俐当时高兴得就像个孩子一样,还和陈凯歌喝了一杯庆祝。
这部电影,从春意料峭的2月下旬开始,一直拍到热气炎炎的7月中旬。
7月的北京已经热得地板都在冒热气。有一场在火堆前进行批斗的戏,就是在这种天气拍的。
当时的气温是33℃,摄影机拍的火苗已经看不到颜色,张国荣、张丰毅、巩俐脸上的妆容,也融得乱七八糟。
那场戏充满凌辱、出卖和背叛,演员的情感都激荡不已,整整折腾一天,他们仨也演了一天,没人中途离场。
幕后也疯狂。
光是剧本的改编,就前前后后花了差不多一年时间,李碧华和另外一名编剧芦苇同时改。
芦苇(没错,他也是在戛纳大放异彩的另一部中国电影《活着》的编剧)谈到剧本写作,只信偶像黑泽明的一句话:
剧本不是拿手写出来的,而是拿脚写出来的。
写《霸王别姬》剧本时,他就是用脚走出来的。他要求自己,必须得成为京剧内行,至少是半个内行,绝不能出常识性的错误。
《霸王别姬》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如果你是半瓶子,你只好开始深入调查。老一代的文学家就有这个传统,对自己写的东西就需熟悉。这是起码的要求。
接了任务之后,他干脆住到北影厂里面,开始做前期调查。借书、买书、看书、看京剧、泡戏曲家协会,请人家吃饭,让人家帮忙把老的一些稀见书拿出来给自己做研究。
然后,丢掉一切通讯工具,开始像演员一样,进入角色,拼命写。
他一共写了99场戏的剧本,只拿掉了两场,这也是芦苇写过的所有剧本中,唯一一个完全按照剧本拍的。
即使开机之后,发现小的问题,依旧追着陈凯歌,两个人一起商量,继续改。
合作到这一步的时候,是最愉快的。
一般来说,编剧写完剧本,拿完钱,就可以功成身退了。但是芦苇没有,他一直想把剧本修改到滴水不漏。
妆容同样如此。
给张国荣化妆、古装指导的,是中国京剧院一级演员宋小川。
张国荣与宋小川因为不能很快适应京剧的化妆,张国荣总是无意识地碰到妆容。宋小川就得每天跟着他,随时补妆。
要补出原来的颜色,不简单,得不断调试。
宋小川给张国荣化妆坊间流传一种说法,说《霸王别姬》其实不是陈凯歌拍的,而是他的父亲陈怀皑捉刀。
不然陈凯歌之后的作品怎么会没有一部比得上《霸王别姬》?
对这种说法,波叔是不赞同的。
不仅波叔不赞同,徐枫也早就出来辟过谣:
很多人都说大姐啊,你还是帮凯歌的,《霸王别姬》这个戏不是陈凯歌拍的啊……没有,真的是陈凯歌拍的!陈伯伯他对于京戏方面是有(指导),那也是在开拍之前,他在《霸王别姬》的筹备期给了凯歌一些意见而已。可是在拍的时候,他是完全没有介入的。
每个人的创作生涯都有起有落。拍《霸王别姬》,是陈凯歌最成熟的时候。
更何况,《霸王别姬》之所以那么经典,靠的是台前幕后所有工作人员义无反顾地玩命。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一切都是那么合适,一切都是那么圆满。
张国荣送给徐枫的挂画,上面的题词就是“义无反顾”
这样的创作,放在今天,还有吗?还有吗?还有吗?
本以为《霸王别姬》是华语艺术电影崛起起点,谁会料到,它竟成了终点?
陈凯歌说过:
当你自以为对这个世界很重要的时候,这个世界才刚刚准备原谅你的幼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