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

老西安老滋味白白绿绿松松挺挺,浇了汪汪的

发布时间:2022/5/19 20:23:23   
偏方治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792653.html

南院门第一市场是当时商业的繁华地带。前文(点击阅读→→→很久很久以前,竹笆市有一家文具店叫作王同春,说不定你真不知道)提到的马坊门摩登商店,经营的是最新潮时尚的女性服饰类商品,如方兴未艾的“玻璃梳子”、“玻璃袜子”、“玻璃雨衣”等新潮物件。其实这不是玻璃而是塑料制品,人们只看它亮亮的,透明的,又轻巧又好看,没见过,以为是玻璃做的。但价钱有点贵,不是大众消费的商品。

第一市场则经营的是传统的日杂小百货,类似后来的西大街城隍庙市场。铺面都不大,一家紧接一家,满满当当,货品充分,品种繁多,所以人们都愿意到第一市场购买。大部分铺子前都搭有深蓝色的帐篷,遮阳防雨。针头线脑、木梳篦子、鞋帽衫裤、围巾毛线、发卡头绳、发油雪花膏、香粉胭脂、肥皂洋蜡、锅碗瓢盆等等,难以尽举。

说到雪花膏,我们是打散装的,叫抄雪花膏。瓶装的太贵,那时有名的双妹牌、面友牌雪花膏最时兴,学生们说,凡士林、雪花膏,用完了就拿瓶瓶来抄。

我和同学也常常到市场去逛街,买点女孩喜好的商品。那时家长不爱给零花钱,家里都是给大小孩子趸买,衣服总是偏大,式样也很呆板,物件很单一,我不是很喜欢。比如一把木梳几个人梳来梳去。所以过年过节大人给点钱,我就会去买些小梳子、发卡、手绢、袜子等。虽买得不多,但进了市场几乎家家都要进去看看一饱眼福。

市场巷子不太长,不到两个小时就可逛完。因为基本是下午去,逛完也就饿了。我们就会合计着个人的钱数买点吃的。

市场口有不少小吃摊点,正月里会一直摆到南院门南边小广场,很多的摊位,很多的品种。中小学生缺钱可选择的有限,但都细细看过,耳熟能详的。小零食有花生瓜子,蜂蜜枣——几个煮枣带一小碟糖枣水。有生熟荸荠,烤红苕,呱啦枣——风干枣,有糖炒栗子、天津甜萝卜、蜂蜜凉粽子、镜儿糕等;小吃有凉粉、饸饹、油塔儿、肉夹馍、辣子蒜羊血,醪糟鸡蛋、烧饼夹散子等太多的品种,我有一半吃过一点。

但是我难以忘却那味道的却是凉面和卤汁水鱼儿。吃时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还口舌生津。

面摊儿往往是一副担子几个品种,面煮好凉水过后用麻油拌好,抖开晾凉,面细而长,等菜油渗入后才拿出来卖。

一副扁担担子两头,前面是长方形的木盘红底黑边,油光亮堂,各味调料,用蓝花瓷罐罐整齐排放,红艳艳的油泼辣子,勾兑好的香醋和青酱——就是酱油,白而发青的细盐——那时吃的青海的青颗盐碾磨的,化解开的芝麻酱汁、芥末水、蒜泥水。旁边蓝花瓷的有水的小盆,放的是菜码,焯好的绿豆芽和绿菠菜丝。有的把小钵碗和筷子也放到前面,木盘下面是一个木箱柜着地,很稳的。

担子后一头也放一个木盘,多半是纯青色的。放着用半湿白布盖着的凉面,有白面和菠菜绿面,光光亮亮松松地盘放成一小堆,叫一窝儿。再放两个小瓷盆儿,一盆是凉水浸泡的如大蝌蚪般的乳白水鱼儿,一个放的飘着鸡蛋棋花、黄花、木耳,豆腐干丝儿的琥珀色半透明的温凉卤汁。

木盘下面是一个不大的瓦缸,放着洗碗筷的清水。洗碗水就随地泼倒也无人见怪。担子中间放一张木板凳,是卖家等顾客时坐的,有的放几个条木凳供顾客坐,也有的没有凳子,顾客就地站着吃。

一碗面水鱼儿价钱不贵,大抵相当现在的一两元钱。先交钱后吃面。人常说“先交钱,后量盐”。不还价。过去讲究的是“言不二价”、“童叟无欺”。

掌柜的以中年人居多,几乎没见过有留分头或长发者,都是平头光头发型。大多头光面净,穿着也都很规整。夏天一般是白布褂、黑长裤,秋冬多是黑衣裤,大都缠着黑蓝色较宽的布腰带,一条洗得干干净净的白抹布不停地擦着。给人干净的好印象。为增加美誉度和吸引力,他们也会吆喝叫卖,音调各有不同。

买一碗凉面端在手中,看着白白或绿绿的细面松松又挺挺的面,浇了汪汪的多色调和汁,盘在白瓷碗钵中——比碗浅,比碟子深,有宽一指左右的边沿,看着大,盛得少,显得多——再盖一撮绿豆芽、菠菜丝儿的菜帽,色味香一股脑袭来,也可加钱浇卤汁,又是一种味道,那才叫个香呀。

我顾不上多搅和,也不管味道匀不匀,几筷子就吃完了,只有到最后只剩几丝面和碗底的调和水水,才极慢地匝吮着品味,简直美不可言,几乎舍不得一下喝净,然后才转身不舍地离开了面担子。

卤汁凉粉又是另一种光滑的又粘粘的味道,是一种喝的状态,水鱼儿稍嚼一下就滑入喉咙了。后味也很美。

这些小吃,解放后曾很长时间消失。改革开放后虽有陕西的种种小吃,但都找不回那种味道和感觉了。去过几家卖面食的饭馆,吃过凉面,店面也大也阔,干净、文明,座位也舒服,但买一碗凉面,就上一大碗,瓷不楞登的,不利不光不筋道,调和杂七杂八的。味道不对我口,颇为失望。也就常常会向那回忆中早年的凉面和水鱼儿咂嘴微笑。也许我寻找的是时光,或者是我久远失去的青少年华吧。

原题《远去的点点记忆》

作者简介

郑涵慧,女,西安人。研究员。一九三四年三月廿一日出生。一九五五年毕业于西安师范学院历史专科。长期从事中国教育史、关中文化等研究与教学。历任陕西省民革常委、副秘书长,陕西省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委员。现为西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文中老照片来自网络拍摄者不详未能署名

我是长安人应知长安事

老西安老滋味

同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

编辑木怀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34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