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光釉,又称艳消釉,呈现出平滑柔和的釉面效果,无明显光泽反射。这种独特的釉料不仅应用于艺术陶瓷,还广泛应用于日用陶瓷。
无光釉与乳浊釉、结晶釉都属于析晶釉,但它们的晶粒大小各异。无光釉的晶粒大小一般为3~10μm,这些密集的晶体堆叠在一起,使釉面消光,呈现出不透明或半失透的效果。无光釉的乳浊能力取决于结晶相的数量和结晶尺寸的大小。
在中国古代,无光釉以西哥窑釉为代表,色调浅淡,包括粉青、奶白、米黄等色。釉层厚重,釉面布满大小各异的裂纹,被称为“百圾碎”。虽然这些裂纹原本是一种缺陷,但因其自然美观,成为了天然装饰。
无光釉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合适的釉组成和适当的冷却速度。在釉组成方面,必须存在过剩的容易结晶的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锌、氧化钙、氧化镁或氧化钡。然而,每种氧化物都可能导致釉失去光泽,先决条件是在釉料中存在过剩的这种氧化物。为了可靠地达到这个过剩量,形成玻璃的物料(如SiO2、Al2O3或B2O3)的量要尽可能少。
无光釉根据结晶相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富含SiO2,形成磷石英结晶;
2.在釉组分中增加Al2O2的同时,降低SiO2,形成莫来石结晶;
3.釉中添加过剩的ZnO,形成硅锌矿结晶;
4.釉中添加过剩的TiO2,形成金红石结晶;
5.釉中添加过剩的碱土金属氧化物,形成硅灰石或钙长石、钡长石等钙、钡、镁的铝硅酸盐结晶。
无光釉具有独特的表现力,能够充分显示造型本身轮廓、起伏的形体特征,不会因为明亮反射的釉面影响视觉对造型固有形态的认识。在艺术陶瓷上使用无光釉,可获得较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