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玻璃 >> 玻璃介绍 >> 管学军中端高价市场玻璃顶裂痕凸显
在乘用车市场,15万~19万元市场比重虽然不大,但这是中国品牌冲击高端市场面临的第一道屏障,俗称“玻璃顶”。当前,中系车经过一次次向上冲击,罩在头上的“玻璃顶”已经出现一道道深深的“裂痕”,击碎“玻璃顶”似乎指日可待。
薄薄的“玻璃顶”坚硬无比
近年来,中端高价车市场(15万~19万元)的销量比重变化不大。同时,中系车与洋品牌车在这一市场的销量比例也很稳定。然而,今年上半年,中系车突然发力,在迅速抢占洋品牌车市场的同时,也把头上那层看似很薄但坚硬无比的“玻璃顶”冲击出一条不小的“裂痕”。
中端乘用车市场,分为低价车(9万~14万元)市场与高价车(15万~19万元)市场两部分。与体量庞大且不断膨胀的中端低价车市场相比,中端高价车的销量比重并不大。不过,这层薄薄的“玻璃顶”,却是中国品牌冲击高端市场的第一道障碍。
统计显示,年至今,9万~14万元市场的销量比重从28.06%上升至41.52%,上涨了13.46个百分点。然而,今年上半年,15万~19万元市场12.89%的销量比重,与五年前(10.61%)相比,仅仅上涨了2.28个百分点。可见,中端高价车市场的体量、成长速度都无法与中端低价车市场相比。同样,在这一细分市场,中系车似乎停下了摧城拔寨的步伐,中国品牌迟迟打不开局面。
对比~年上半年的销量数据发现,四年中,由德系、法系、韩系、美系、日系组成的洋品牌车,销量比重始终稳定在90.25%~92.25%之间。反观中系车,在整整四年中,市场份额都没有突破10%的“关口”,且年上半年的销量比重仅有7.75%,达到了近四年的最低点。可见,看似很薄的“玻璃顶”却异常坚硬。
不过,从年下半年开始,中系车突然爆发,大肆抢占洋品牌的市场,挨了中系车“重重地一击”的“玻璃顶”出现了巨大的“裂痕”。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15万~19万元中系车的销量为辆,是去年同期(辆)的2.6倍,市场份额也由去年上半年的7.75%,提升至17.69%,上涨了近10个百分点。中系车突破速度之快令洋品牌瞠目结舌。
目前,在中端高价车市场,尽管洋品牌依旧占据绝对优势,市场份额在八成以上,但厚积薄发的中系车让洋品牌不敢小觑,为了修复“玻璃顶”出现的“裂痕”,阻挡中系车的攻势,洋品牌纷纷调兵遣将。同时,中系车为了巩固胜利果实,也开始投放更多的高品质产品,原本不大的细分市场霎时间风云变幻。
“玻璃顶”仍在但裂痕凸显
中端高价车市场尽管不大,但洋品牌“双管齐下”,在轿车、SUV市场投放了小型、紧凑型、中型等不同级别的产品。然而,尽管洋品牌产品几乎守住了各个重要“隘口”,但都无法阻挡中国品牌击碎“玻璃顶”冲击高端市场的坚定信念。
在中端高价车市场,洋品牌产品虽然数量不多,但这些车型要么是畅销多年的经典款,要么是在多个国家历经市场考验的全球车,总之,款款实力不俗。
据统计,年,15万~19万元市场的洋品牌车只有20款左右,但以轿车为例,其中既有大众POLOGTI这种高性能的小型车,也有大众高尔夫、大众速腾、本田思域、别克英朗等经典紧凑型车,还有雪弗兰迈锐宝、马自达6等高性价比的中型轿车。这些产品依靠出色的品质赢得了用户的拥趸,初出茅庐的中系轿车自然无法与之抗衡。
在紧密布局轿车的同时,洋品牌也加大了SUV产品的投放力度。今年上半年,小型SUV本田缤智,紧凑型SUV日产逍客、Jeep指南者,中型SUV三菱欧蓝德都取得了不错的销量业绩。中系SUV虽然数量不少,但在此之前多为紧凑型产品,且集中在中端低价、低端市场积蓄力量,与洋品牌SUV暂时少有交集。
此外,尽管中端高价车市场份额不大,但合资公司依然高度重视且“精耕细作”。以德系车为例,不但在高尔夫与途安之间布局了跨界车型——高尔夫·嘉旅,而且在紧凑型与中型轿车之间布局了宽体轿跑——凌渡。这种密集投放产品,不放弃任何一个细分市场的做法,等于在中系车“冲高”的道路上设置了重重障碍。
然而,尽管市场狭小,合资产品强大,中国品牌却毫不畏惧,向“玻璃顶”发起了一次又一次冲锋。年,奔腾B90、中华尊驰、长安睿骋、广汽传祺GA5等一批中系B级轿开始了第一次冲锋,但由于整体品质与合资轿车存在很大差距,因而败下阵来。年至今,在哈弗H7,传祺GS8、长安CS95等B级SUV带领下,中系车市场份额迅速提升,较去年同期扩大了一倍,中系车第二次冲锋取得初步胜利,看似坚硬无比的“玻璃顶”,因受到“重重地一击”出现“裂痕”。未来,长城、吉利的高端品牌——WEY、领克旗下的多款车型也将加入战局,击碎“玻璃顶”似乎为期不远。
中国品牌冲击高端市场的道路上,击碎“玻璃顶”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目前看来,中系车具备三方面的优势。
首先,从产品层面来讲,中系车虽然初尝战果,但是整体实力不可小觑。中国品牌的第二代、第三代产品,产品质量已不输合资车,且在车联网、辅助驾驶等前瞻性技术应用方面已超越部分合资车。同时,中国品牌采取了以B级车对付洋品牌A级车的“打法”,因而抢占了洋品牌的部分市场份额。
其次,从战术层面来讲,洋品牌看似筑起了异常坚固的防线,但“兵力”不足且“战法”保守,倘若没有大批“援军”,洋品牌车的阵地或被攻陷。统计显示,五年来,合资公司在中端高价车市场投放的产品多达21款,数量相当于年的一倍。但这些新车或是经典车型的垂直换代产品,或是洋品牌用来补充细分市场的产品。这一方面说明,合资公司在照搬洋品牌在国外的“成熟战法”。同时也说明,合资公司可投放的新产品有限。
反观中国品牌,不但进攻路径多样——以新能源车配合传统产品实施“双重打击”,而且新品层出不穷——去年下半年至今上市的新车有14款。历史证明,被动防守的一方无论阵地有多坚固,都免不了失败的命运,二战时期法国马其诺防线失利就是典型的例子。
再次,从心态上来讲,进攻方(中国品牌)志在必得,防守方(洋品牌)患得患失,尽管胜负未分,但高下已判。当前,攻守双方的目的和心态完全不同,中国品牌很清楚:冲击高端市场的道路如果走不通,被洋品牌“吃掉”是迟早的事。因此,中系车怀着“背水一战”的坚定信念,义无反顾地向前冲锋。而处在防守位置的洋品牌,即使失掉了作为“玻璃顶”的中端高价车市场,也还可以退守20万~30万的高端市场,再后撤还有30万以上的豪车市场,以这种“即使失掉大陆还可退守台湾”的心态应战,洋品牌又怎能不败?
之所以称中端高价车市场为“玻璃顶”,是因为它处在中端低价市场,与20万以上高端车市场之间,地位非常关键,虽然只有“薄薄的一层”,但挡住了中系车的多次冲锋。如今,中系车的先头部队已经初尝战果,后续部队正在集结。未来,中系车或将“玻璃顶”一举击碎,在15万~19万元市场“鲸吞”洋品牌市场,“田忌赛马”的好戏将有望在中端高价车市场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