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玻璃 >> 玻璃介绍 >> 空间结构调整立体空间的双碳表达,解密
力争年前实现碳达峰、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近年来,成都市聚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着力推进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形成了一批具有成都城市特点和首创精神的典型案例。为充分展示全市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探索和生动实践,成都发展改革推出“双碳引领绿动蓉城”专栏。本期推出:空间结构调整案例“立体空间的‘双碳’表达,解密成都首个‘近零碳建筑’”。
立体空间的“双碳”表达
解密成都首个“近零碳建筑”
围绕国家双碳战略部署,成都提出要构建与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相适宜的空间格局,其中,建筑领域是其重要方面。
年,通过出台成都市绿色建筑促进条例、提升建筑能效水平、优化建筑用能结构等方式,推行绿色低碳的建设模式的工作取得了扎实进展,中建滨湖设计总部作为成都首个“近零碳建筑”,为绿色建筑领域高质量发展树立了“标杆”。
中建滨湖设计总部项目
位于天府新区兴隆湖湖畔路北段,总投资4.6亿元,总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围绕“近零碳理念”,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共采用近40项低碳建筑技术,其中引领技术9项、示范技术24项,最大幅度降低建筑对能源的需求,让建筑碳排放量处于较低水平。
创新举措
应用高效玻璃幕墙,实现透光不透热
项目的外立面的设计上,大部分位置采用了mm宽玻璃幕墙,为解决幕墙过多带来的过热不舒适,采用了三玻双中空双充氩三银高效玻璃幕墙作为内外气候的第一道边界,通过镀银膜层控制不同波长的太阳辐射进入室内,最大化获取光照并阻隔太阳长波辐射热,较普通中空玻璃可节省35%的空调能耗,得热系数优化至0.18。
首用“光储直柔”,探索新型建筑能源系统
推动用能精准可控,采取西部地区建筑上首用的“光储直柔”技术,在大楼六七层设置分布光伏板、地下室设置大型储能机房,为办公大楼一二层示范区域照明、电脑用电、地下室照明和充电提供能源供给,并通过机房的运维系统实时监控发电量和用电量。目前,大楼分布式光伏板面积达平方米,装机容量千瓦,年发电量约12.9万度,每年可产生10万元收益。
构建高效通风系统,促进舒适度与节能双提升
为解决成都地处川西盆地,夏季气温较高、湿度大、风速小、潮湿闷热的问题,项目对建筑形态和布局进行了优化,通过局部架空设计,设置了大量的中庭空间,边庭和下沉庭院,除了可以提供良好的空间感受外,还为室内自然通风提供有利条件,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并为主要来风向特别预留了贯通的区域,用以增加局部风速,改善微气候。同时,项目通过预冷通风技术,利用风机在过渡季节进行预冷通风,减小了空调系统电耗,达到了节能的效果。
有这些做法成效
坚持“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推进
项目在建设推进的全过程中,坚持建筑的设计、建设与运营工作一体化推进思路,通过让运营前置于规划设计,让设计参与进现场施工等方式,打通了生产建设供应链上下游的各个环节,打破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壁垒,确保了绿色低碳建筑由图纸到落地,绿色技术由理论到实现。该项目作为中建集团首个完全自主设计和建设的净零能耗建筑,获得了绿色建筑三星级标识,并成为了全国引领绿色发展的建筑新地标。
打造节能外衣,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中建滨湖设计总部在场地景观与屋顶绿化的打造上,尽可能选取本土植物如大叶黄花铃木、金禾女贞、中华景天、三角梅、木春菊等,有效提高了屋面的保温隔热性能。项目在遮阳与隔热的材料上采取了创新技术,通过辐射制冷方式,在非透明围护结构中局部运用中国建筑技术中心材料所与西南院合作开发的荧光制冷涂料,实现了太阳光下的荧光制冷。通过一系列节能技术的应用,年中建滨湖设计总部能耗仅约40千瓦时/平方米,预计每年可以节省用电万度,约万元,年减少碳排放约吨。
打造共享、体验空间,实现绿色低碳可感可及
打造开放流动的建筑系统,结合室内外中介空间,打造景观化人性化室内步行系统,通过建筑周边盘旋而上的景观楼梯,将办公空间整合成为更符合人性尺度、更加环保、提供更多交往机会的场所,方便员工上下楼、减少对电梯的依赖,从设计细节引导使用者塑造绿色行为,整个游憩步行系统覆盖了中建滨湖设计总部办公面积的87%。
打造共享平台空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5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