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

这种材料现在非常常见,古代却是平常人家用

发布时间:2022/10/12 16:14:14   

欢迎来到佳佳新谈历史,有人问,暴风夹着大雨的夜里,古代的窗户是纸糊的,怎么抵御狂风和暴雨呢?古代的窗户虽然没用玻璃,但是玻璃很早就出现了。在战国后期,我国已经能独自制作蜻蜓眼玻璃珠,也有一些玻璃藏在器物上,例如现在收藏在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上就镶嵌着玻璃。还有辽宁的一个陵墓里出土的鸭形玻璃注。可见我国很早就有玻璃了。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房屋上的窗户就很常见了,最早的时候,人们用动物的皮毛来补窗,但是因为窗户太多,而且夏天这样的窗户太热,不透气。所以,人们开始用麻或布来补窗,为了保持透光和防风。但是麻和布不是古代人人都能买得起的,所以古代不是很富裕的人家用草席补窗。汉朝的皇宫贵族基本用绸布来糊窗,冷的时候再加一层木板。到了东汉后期,贵族开始用纸张糊窗,普通的百姓用麻布和木板。纸张的普遍使用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开始比较贵,当时不是所有的人家都能用纸张来糊窗。到了唐朝和宋朝,文人一般用韧皮纸书写,写错字后的废纸就用来糊窗了。当时大部分人家窗户上都糊着砂纸,砂纸要经过桐油长时间的浸泡,这样不仅可以防水,还能透一点光,有一点透明。从外面看,能够看到人影。明朝和清朝,窗纸在此期间被人们广泛使用。这段时间,另一种材料被人们广泛使用,一时成为玻璃的替代品,受到富贵人家的欢迎。就是明瓦,明瓦是一种半透明的装饰材料。

在北方或是内地,人们一般用天然云母来制作明瓦。吴地的明瓦,是一种传统的手工制品,是用蚌壳或是牡蛎壳等贝类外壳制作而成。当时人们用明瓦镶嵌在木格窗户,或者覆盖在屋顶的天窗,能保温和遮风,还能透过一些光亮。南京一度是明瓦制造业的中心,现在依然有明瓦廊的名字。据考古发现,郑和下西洋用过的宝船上也有镶嵌明瓦的窗户。晚清后,外国的玻璃靠进口,慢慢代替了明瓦。

到了民国后期,明瓦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现在苏州保留有明瓦的建筑,很少见,只在一些园林和古建筑,或者某些古代村落里,还能看到这类的建筑。直到明朝末年清朝初期,玻璃制品非常昂贵,平民或是小地主阶层都是用不起的。在清初,一块不到两平方尺的平面玻璃,价值三百多两银子,相当于一个地方三间房子的宅院的房价。所以,进口玻璃非常昂贵。玻璃制品大规模进入我国,在鸦片战争后,具体是在清末光绪年间。最开始用的是故宫的各个宫殿,纸糊的窗户慢慢从宫殿里消失了。直到后来玻璃的价格大大降低后,百姓才普及了玻璃窗户的使用。感谢阅读,本文由佳佳新谈历史原创,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194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