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玻璃 >> 玻璃市场 >> 溯源黄河文脉讲好黄河故事
本文转自:忻州日报
老牛湾
先讲一个故事。
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作家张贤亮在银川戈壁滩上的镇北堡创办了西部影城,这是较早把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范例,拍摄了很多经典影视作品,至今还是热门的旅游打卡地。大西北苍凉辽阔的自然风貌,产生了震撼心灵的人文魅力,很多人都去观光过,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还有一个小小的文创产品足以与西部影城的光彩媲美,这也堪称是最早的具有中华文明特点的文化创意:张贤亮先生让人把黄河水灌进一个个透明的小玻璃瓶里,连同水里的泥沙一起密封起来,系上鲜红小巧的中国结,命名为“母亲的乳汁”。产品一经面世,触动了游客的血脉亲情,争相购买珍藏,还有人买了许多瓶带回去送亲友。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一小瓶黄河水,承载的是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所谓文创产品,就是对文化资源、文化用品进行创造提升而产生附加值的文化产品,还有什么样的提升和附加值能大过“母亲的乳汁”的概念呢?
一条峡谷:“黄”河的诞生
在世界各大文明的肇始阶段,大洪水是人类共同的梦魇和主要生存斗争对象,中华文明也不例外。华夏大地上的洪患始于三皇五帝的太古时期,留下为我们所熟知的“女娲补天”和“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也造成了罕为人知的帝挚禅位给帝尧的史学研究发现,而大洪水的末期,同样产生了人类顺应自然的文明演进故事:大禹凿开龙门山,使得漫漶的黄河水得以东流入海,华夏先民从此安居乐业。黄河上共有12处龙门,山西河津的龙门是黄河晋陕大峡谷的南出口,两岸山势高耸,河道深窄,传说大禹治水13年,光开凿此龙门就用去了4年时间,率领先民们运用了焚林开山、火烧破石、结冰开山、激浪冲石、淤泥驾橇等科学方法,终于凿开龙门山,这也是华夏先民劳动智慧的运用,如今两岸的峭壁上当年镌凿的刻痕依然清晰可见。后人为铭记大禹功德,将此处龙门称为禹门,建庙祭祀,并有禹王洞等诸多遗迹可考。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游河段多山石地况,水流湍急却不甚浑浊,当这条蛟龙自内蒙古托克托一头扎入黄土高原的晋陕大峡谷,再自山西河津禹门口冲出峡谷时,已然飞升为一条身披黄金鳞甲奔腾咆哮的巨龙,真正的“黄”河诞生了!
自太古时期,华夏先民就懂得疏浚河道来顺应自然、治理水患;新时代如何使黄河永远造福于中华民族,流域生态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年10月12日,我国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成为国家战略,作为黄河晋陕大峡谷主河段的山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把山西建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的战略定位。
一座“水塔”:京津冀的水源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黄河入晋即形成一湾——老牛湾。地处晋西北的忻州市偏关县老牛湾河谷,黄土高原的丘陵地貌完美如同沙盘,河湾浑然似一颗巨大的明珠,长城和黄河这两条中国巨龙在这里汇合——“二龙戏珠”。站在峭壁上的望河楼,壮美的山河和雄伟的长城尽收眼底,浩然之气涤荡心胸。黄河自偏关县老牛湾入晋,至运城市垣曲县马蹄窝出晋,在山西境内的干流总长公里,占黄河干流河道总长近1/5,占中游河道的80%,流经忻州、吕梁、临汾、运城4市19个县(市、区)。山西地形像一片梧桐树叶,境内大小河流如同密集的叶脉汇入黄河主茎。全省有黄河支流条,其中67条流域面积达50万平方公里以上。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全长公里。与脆弱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矿藏资源的矛盾相同,地处干旱少雨的黄土高原的山西,年均水资源量却占黄河流域的十分之一以上,被誉为“华北水塔”,是京津冀水源涵养地和“三北”防护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对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默默贡献不可估量。
“表里山河,得之天成、享之不觉、失之难复。”这是省委书记林武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语重心长的讲话,诚哉斯言。创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流域生态保护和全域生态文明建设是先决条件。人们对我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方面取得的成效感到惊喜,最显而易见的是水土流失得到了控制,截至年6月底,我省黄河流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75万平方公里,治理度达70.25%,年输沙量由20世纪末的1.2亿吨减少到万吨,下降85.8%。截至年,山西的森林覆盖率由“十二五”初的不足20%,上升到25%以上,黄河流经市县林草覆盖率达到25.77%,年又完成营造林万亩,绿色山西焕发出勃勃生机。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历史性改善,33个地表水国考断面中,优良水质断面占67%,劣V类水质全面清零;年山西的黄河流域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11.5%,PM2.5平均浓度下降至39微克/立方米,创有记录以来最好水平,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绿水青山相掩映,小溪小河里的水质好起来了,汾河两岸风光美起来了,大小支流流域都变成了蓝天碧水,使得黄河呈现出河清海晏的盛世景象。
一个命题:讲好黄河故事
山西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资源富集,华夏先民开掘的禹门口、黄河长城“二龙戏珠”的老牛湾、诞生唐代五言诗压卷之作的鹳雀楼、留下千古爱情传奇的普救寺、沉淀中华文化智慧的黄河大铁牛、彰显中华美德传说的五老峰,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壶口瀑布、西口风情浓郁的碛口古镇,红军东征的革命遗迹、八路军总部的旧址,汾河入黄口的湿地公园、乾坤湾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等等星罗棋布,山西沿黄有开发前景的旅游资源地余处,每一处都有打造精品景区的独特优势,更有总体规划布局建设黄河文化带的条件。
如何深度挖掘山西黄河流域文化资源,加快推进沿黄5A级景区建设,打造高品质黄河旅游板块,建设好黄河国家公园山西段,是我省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产业层面,要将山西深厚的黄河文化资源转化成我省黄河流域及流经市县的文旅产业发展优势;宣传层面,要讲好山西黄河故事,深化黄河主题与我省本土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研究层面,要组建专门的黄河文化研究机构,整合力量,培养专家队伍和创意人才队伍;并且,我们还需要一座包罗万象又有地域特色的黄河文化博物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开发是重要内容。三晋文化是黄河文明重要的构成部分,在新时代更要赋予其耀眼的光彩。(李骏虎)
(来源:《山西日报》文章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