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玻璃 >> 玻璃介绍 >> 一件艺术作品强烈的象征意义不只在于画面
艺术离不开生活,作为艺术的表达方式则是离不开装裱。在艺术史上,艺术画作的完整性离不开画框。在西方,画框的由来已久,早期基督教艺术采用了画框来装饰雕刻象牙书籍封面和折合式双连画,最后祭坛绘画也采用了画框。这时候画框的功能、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它不仅可以装饰边界,具有保护作用,能够突出作品,而且还隐含着一种强烈的象征意义。
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画框业在意大利得到大力发展。18世纪时,在法国出现的洛可可风格画框,对欧洲框业制作产生过深远影响,英国、荷兰、德国等国纷纷效仿。这种洛可可风格的画框极尽繁复华丽,每一幅作品均由装裱师为画作进行“量身定做”,并以纯手工的方式雕刻出精美的花纹,画框的立体感强,对观者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奢华的画框风格还一度延续到印象派、表现主义等流派的画作上,成为近代艺术的“标配”画框风格,也是这一时期上层贵族名流彰显尊贵身份的象征。
进入现代后,随着设计理念的介入,画框设计日益多元化,陈列空间也由家庭扩宽至公共空间。实际上,画框的风格演变与建筑设计、家居设计的风格演变趋向一致,因为画作作为室内陈设的一部分,画框的设计风格自然要与建筑、家居的风格相协调。
发展至今,画框早已跳脱出传统“工匠”或“手艺”的范畴,画框从一件画作的附属品慢慢变为一件艺术品。越是出色的装裱师,就越是强调设计的唯一性,就好比服装设计的高级定制,需要详尽了解客户的需求,再针对画作自身进行量身定做画框,在保护好画作的基础上进行美化,使陈列效果更赏心悦目。
其实,在画框装裱前,需要普及装裱的几点知识:首先,装裱的目的无非两个,即提高艺术品的美学价值以及加强对艺术品的耐久保存,基于第二点,保护性装裱是画框设计千古未变的原则。现代,保护型装裱主张采用可逆和耐保存的装裱方式,可逆性装裱日益受到高端画框装裱的青睐,这种方式可以让艺术作品方便拆卸画框,并能保持最初面貌,不仅适用于频繁的展览,也能保证艺术品历经多年仍旧可以再次装裱。
为实现长久保存,无酸装裱材料的应用也日益变得流行。尤其是影像作品、纸本作品、丝织品等艺术品都对保护的材料较为严苛,如果使用含酸性的装裱材料,酸性迁移侵蚀会加速艺术品老化进程。一旦发生侵蚀,对艺术品的损害是不可逆的,而无酸材料的应用可以有效保护艺术品,即使在装框多年后,依旧能历久弥新。
更加科学的叫法应该是“保存性装裱”。我们使用保存性的卡纸和镜框,是为了限制环境中的因素(如光照、水分、潮湿、空气污染、灰尘以及物理接触)对展示的作品的破坏。所有的材料必须要做到具有化学稳定性。而羊大低反射画框玻璃正是如此。
博巴作品
使用羊大低反画框玻璃
大家都以为裱画是细枝末节的小事,不值得一提。事实是,画框玻璃装裱不仅关系作品的保存,甚至间接的影响了艺术的观看形式。裱画就像看病,庸医会医死人,坏的裱工会毁了画。俗话说人死不能复生,画坏也难以挽救。然而装裱的前提是具有保护性、可逆性。
羊大画框玻璃为艺术发声,也为时代发声。羊大画框玻璃是低反射玻璃,顾名思义就是在玻璃表面镀了一层具有防止光线反射的膜层,从而增加玻璃的透光率,使玻璃的反射光<1%、透光率高达99%;艺术画面不反光,细节看的更清晰;除此之外还能有效阻隔紫外线99.4%,使装裱后的画作更平整,兼备展示性与保护性。低反射画框玻璃经久弥新,永不变形,且表面坚硬平整,光泽晶莹剔透,装裱后画面表现细腻生动,高清的透光效果,使艺术作品更具有绚丽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