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装戏扎堆的12月,《鹤唳华亭》显得十分低调。不过在我眼中,《鹤唳华亭》“野心”颇大,想要通过一部架空时代的古装戏,集中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前有先导片中展现的点茶、活字印刷,后有网友批判“男宋女唐器明”的服化道,其实都经过了严谨的考证,有史可依。只是把不同朝代的中华传统精髓汇集到了一起,让一些历史爱好者忧虑是否会令观众产生混淆。但若反过来想,把《鹤唳华亭》当做中华文化精粹的科普宣传,让大众乃至全世界认识华夏文明的风雅,这也是一桩美事。正好,我在今年师从“点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学习宋代点茶,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影视剧中的“点茶”。“大王善制茶”,历史上的点茶《鹤唳华亭》中,金瀚饰演的大王热衷于用点茶”讨好“父王,这让我不得不联想到宋代。点茶,始于唐末,盛于两宋,衰于明初。宋代的宫廷贵族颇为爱茶,宋徽宗所著《大观茶论》为爱茶之人必读书目,其中就有关于「点茶」的详细描述。茶筅以角力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疎劲,本欲壮而末必眇,当如剑瘠之状。盖身厚重,则操之有力而易於运用;筅疎劲如剑瘠,则击拂虽过而浮沫不生。——赵佶《大观茶论》茶筅(xiǎn),是点茶制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历史上,茶筅的形态先后有三种,但在关于点茶的网络资料中,很少有人提及此事。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竹者轻,建茶不取。——蔡襄《茶录》由北宋茶学大家蔡襄(.3.7-.9.27)所著《茶录》可知:约莫唐末/北宋初期至中期,点茶本以茶匙为工具。到宋徽宗的《大观茶论》,首次出现「茶筅」,演变为“角力竹老者”所制。审安老人年《茶具图赞》中,茶具“十二先生”竺副帅即为竹制扁筅。《茶具图赞》中的十二先生由此可见,北宋晚期开始,扁筅出现,取代了茶匙。而圆筅出现得更晚。目前能从李嵩的《货郎图》和赵孟的《斗茶图》中找到圆筅的影子,由此推测,圆筅出现在南宋。南宋李嵩《货郎图》元赵孟《斗茶图》皇室贵族是否仍使用扁筅不得而知,但我们却看到文人、平民的生活中也都有点茶活动,普及度十分高。如果仔细看剧,你会发现《鹤唳华亭》中既有茶匙又有扁筅。直接用茶匙调制第一汤(也有人称之为「调膏」),再换扁筅击拂。茶匙和扁筅混用尚无法考证是否正确,毕竟在茶匙与扁筅更替时,也是有存在的可能的。但在早先的古装剧《知否知否影视绿肥红瘦》中,应是南宋的圆筅出现在北宋时期,这倒是正午阳光道具组的一次疏忽。不过,《知否》中呈现的点茶作品,倒是比《鹤唳华亭》更为还原。不论是大王、太子还是卢尚书的点茶,要按宋徽宗的说法就是“静面点”:盖击拂无力,茶不发立,水乳未浃,又复增汤,色泽不尽,英华沦散,茶无立作矣。——赵佶《大观茶论》传统宋代点茶谓之“七汤点茶法”,不仅要花时间,还需要用力、用巧劲。《鹤唳华亭》中呈现的茶汤被观众误认为“日本抹茶”并不冤枉。浮沫稀少虚泡,谈不上绵绸细腻,更不用说“咬盏”了。还记得《知否》三姐妹学点茶时,也提过“咬盏”这个词吗?这可是检验点茶是否到位的关键之一。正确击拂手法产生的浮沫效果七汤点茶法与日本抹茶宋代茶道完整的步骤包括:炙茶:陈茶必经冲洗-刮膏-炙烤的工序才能使用碾茶:用干净的纸包住锤碎后立刻碾成细末罗茶:茶末过筛候汤:煮水至熟而不沸熁盏:用沸水温盏点茶:七汤点茶分茶:书画于沫勃之上一般的家居饮用,只到点茶为止。在古时候,要点茶成功,候汤是关键。没有温度计、不是玻璃水壶,要拿捏住恰当的水温,只能靠经验听声音。而宋代的文人雅士,斗茶的乐趣在于分茶。南宋诗人陆游曾作《临安春雨初霁》,有句云:“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通过击拂、注水,在沫勃上写字作画可与在纸上创作的技法非常不同,趣味和艺术的结合,透出的才气更多了愉悦人心的风雅。现代分茶技法日常习作要把诗画作于“细乳”茶沫上,就得先点一盏好茶,沫勃绵密浓稠、久不退散。这与茶叶的品质有关,与“候汤”的温度有关,更与点茶的手法有关。在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中详细记载了“七汤点茶法”,一共要注水七次,每次的注水量皆有不同,而击拂的力度、速度和手法也各有不同。“七汤点茶法”每一汤效果的呈现要点出一盏“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旋而不动”的茶汤,没有静心专注是无法做到的。这也正与禅修契合。因此,唐宋期间,禅茶活动十分繁盛。南宋中后期,日本僧人圆尔辨圆(谥号圣一国师)、南浦昭明(谥号元通大应国师)先后在径山寺从无准师范、虚堂智愚学习禅法,回国后辗转各地弘扬禅教。中国茶典籍、径山茶具、中国禅院茶礼就被他们系统地传入日本,并逐渐演化为“日本茶道”,成为日本幕府和高层社会的仪节。可以说,径山是日本茶道的起源地。当明朝朱元璋下令废除团饼茶、推行散茶后,点茶逐渐消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了断代;却以“日本抹茶”的形式,花开彼岸。日本抹茶并没有完全继承宋代点茶的工艺,工序简化,茶汤只是打出浮沫,绿色浓郁可见。这个程度至多只相当于宋代点茶的“二汤”,口感也仍是茶苦味的水感,而非丝滑的乳感。可能是因为“七汤点茶法”的奥妙,径山寺并未传授给日本僧人,也可能他们更偏爱这种简化的手法和苦涩的口感。曾几何时,日本抹茶对国人来说,像是新奇、神秘的他国文化精粹。却未想到,这本就源自于华夏文明,甚至只是皮毛。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归生活「点茶」走进大众视线,影视作品功不可没。前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引发了汉文化爱好者对点茶的兴趣。建盏、茶筅等入门茶具的制造随之增多,为普通消费者接触宋代点茶提供了可能。《鹤唳华亭》虽然没有完整的技法呈现,演员的手法也不专业,但茶具比之前更为齐备、精致。使用扁筅也看得出做了一定的史料考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点茶」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只是点茶技法断层已久,茶学研究者根据现存史料、日本茶道来复原宋代点茶,也依旧处在摸索阶段。用什么茶、多少度的水、怎么的力度和手法,都是茶学研究者不断摸索而出。为了推广「宋代点茶」,我的茶艺老师研制了一套更容易入门的“三汤点茶法”。在练好“三汤点茶法”后,再来练习“七汤点茶法”,能让人更好地去感受茶汤击拂的不同质感。现代分茶技法日常习作而日常家居待客,“三汤点茶法”的诚意足矣,结合表演与实用为一体,逼格大大提升。在杭州承办的“G20峰会”上,宋代点茶被用来招待贵宾。使用“漏影春”技法的分茶图案,像一张城市名片传递全球。现代分茶技法而又有谁能想到,分茶的各种技法也仍在茶学家们的探索、复原、创新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保护,也需要推广到现代生活中,才能增长它的生命力,得以传承而不会再出现断层的情况。《鹤唳华亭》、《知否》等影视作品中的呈现,是推广“非遗”的第一步;让大众能轻松地接触到则是更关键的第二步。如今,家中来客,我都会用点茶替代冲咖啡来招待,希望更多人能接触到传统茶道。有了接触才能有后续的喜欢。这样好看、好玩、好喝的宋代点茶,如果有机会学,你会想试一试吗?——参考资料——《茶录》蔡襄《大观茶论》赵佶《南宋点茶考证课件》徐志高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yy/7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