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

大英博物馆中藏有古陶罐,因偷工做假的

发布时间:2024/11/1 13:14:23   
安卓开发求职招聘QQ群 http://cgia.cn/news/chanye/1664077.html
在大洋彼岸的伦敦大英博物馆,珍藏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无数奇珍异宝,其中也不乏来自东方的珍贵文物,比如有一只很不起眼的陶罐,却因为一项“偷工做假”的技术,竟然飞上枝头变凤凰,成了博物馆独一无二的宝贝,究竟是什么特别的陶罐呢?看完小编下面的揭秘您就知道了。(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在小编揭秘之前,需要先给您说说玉器和琉璃(玻璃)。在华夏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对玉的崇拜和喜爱亘古未变,它质地细腻,莹和光洁,不仅作为随身的配饰,而且还是封建礼教的一种象征。另外,古人还将玉和君子的美德联系在一起,正如《礼记·曲礼》中所言,“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诗经·国风》所言“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等等。但是玉作为一种稀有的矿产资源,除了极高的开采和加工难度之外,它还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垄断。对普通百姓来说,想要获得一块美玉简直就是妄想,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古人就利用偶然发现的琉璃来仿制玉器,用于生活的中的装饰,同时也算是满足了自己一点点的虚荣心。早在商周时期,炼丹术士在炼丹的过程中,发现石英石和铜混在一起,经过高温加热燃烧后会出现五光十色的琉璃,然后对这些琉璃经过打磨,就可以轻松地制造出各种饰品,甚至比美玉还要有光泽。下面小编举几个例子您就明白了。第一种:蜻蜓眼,即一种五彩斑斓珠子,由我国商周时期的工匠制得,既流光溢彩,又便于携带。从考古发现来看,出土的蜻蜓眼数量庞大,种类丰富,可见当时肯定广受欢迎。第二类:玉衣玻璃片,在河南洛阳的金村,考古专家们曾在一处汉墓中出土了一件“玉衣”,后来专家们经过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玉衣”竟然不是玉的,而是用片琉璃组成。第三类:仿玉琉璃壁,一种淡绿色的玻璃,因为和碧玉十分相似,所以常用来替代玉石制造玉壁。在考古发现中,专家们出土了大量的商周仿玉琉璃壁,并根据它表面凸起的纹饰,推测应该是用模具制成的。在掌握了制造琉璃的技术后,商周的工匠便学会了“偷工减料”。比如,当时的王侯贵族都喜欢使用玉罐子,但制造玉罐子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还要消耗大量的玉石,因此就显得很奢侈。后来,工匠们灵机一动,想到了个偷工减料的好办法……工匠首先用泥土捏出来一个陶罐,并且在陶罐上均匀的勾画出纹路,然后再将泥罐子放入窑炉中烧制成陶罐。与此同时,再用石英石和铜等金属混合制备琉璃。等陶罐烧制完成之后,便将琉璃液体趁热点缀到陶罐的纹路上,再经过冷却就得到了一件镶嵌琉璃的陶罐,并且比纯玉的罐子还要精美和实用,尤其是在阳光下,这样镶嵌琉璃的陶罐子,显得光芒四射,能让主人成为人群中最靓的仔。让人感到可惜的是,这样不可多得的镶嵌琉璃陶器,却只在河南出土过一次,但因为一些历史原因便让它流落海外,最后被大英博物馆所得,也就是小编在一开始提到的那件很不起眼的陶罐,它其实就是独一无二的镶嵌琉璃陶罐,因为工匠偷工作假时的“创新”,才造就了这件国宝级别的文物。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725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