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
古代埃及和罗马人都擅长制造小型的彩色玻璃制品。古代腓尼基在玻璃制造业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心产地是西顿和安条克等地。在公元4-5世纪的早期基督教教堂中,一些木质窗框中镶嵌有经雕琢过的雪花石膏,类似玻璃般的效果。公元7世纪,英国的教堂和修道院已经出现了彩绘玻璃窗。公元年,圣本笃·波斯哥[St.BenedictBiscop]从法国引进工匠,为在芒克威尔茅斯建造的圣彼得修道院窗户进行着色。公元8世纪以后,伊斯兰世界的一些清真寺和公共空间也开始以彩色玻璃装饰,基本以纯粹的几何设计为主,包含花卉和文字图案,不表现人物形象和宗教偶像。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进入了近千年政教合一的中世纪时期,教权统治使文化、哲学、科学、艺术等领域都附庸于神学。彩绘玻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这个时期发展达到巅峰,在教堂装饰中运用空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玻璃镶嵌画和彩绘玻璃窗。玻璃镶嵌画亦称“马赛克”,起源于西亚,公元1-4世纪初步繁荣,工艺日臻完善。镶嵌方法采用不同大小的玻璃片为基本原料,拼嵌组合形成具象画面,在建筑物的墙壁、天花板和地面上运用以达到装饰的意图。
具体的操作方式据说是在墙壁基层平涂两到三层灰泥,在基层之上描绘图样,然后开始施加具有粘性的材料,拼贴大小5厘米左右的不规则几何形状的玻璃碎片。这些彩色玻璃的碎片在光线的折射下产生异彩纷呈的视觉效果,还可以随视点的变化产生不同的光色幻象。
这些玻璃嵌片,通常质地坚硬、色调明快,潮湿和日晒也不易使其改变化学属性和颜色。玻璃镶嵌画通过嵌片的质感与数量组合,能够产生特殊的形、色、光的效果,画面富有古拙魅力、色彩斑斓,独具一种其他绘画手段不能达到的艺术特质。而彩绘玻璃窗是一种画在玻璃内侧,从外侧欣赏的艺术形式。
为了使图案在玻璃表面久固,使用了胶或油,对颜料进行调和。在技法和笔法以及施色顺序上也不同于一般绘画,因为要满足绘制者与观赏者的观看方向相反的视觉逻辑。
彩绘玻璃的繁荣与大批教堂的出现密切相关,主要盛行于罗马式和哥特式建筑。罗马式和哥特式建筑的窗户比较高大,布满整个建筑立面,便于采光。传统壁画中的玻璃镶嵌技法,在这两种建筑结构的教堂中难以运用,因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彩绘玻璃由此兴起。
从公元-年间,在罗马式和早期哥特式时期的教堂中,大量窗户使用了玻璃,并以坚固的铁架支撑。随着哥特式建筑的发展,玻璃窗日益显示出一种华丽的形式感,垂直的线条和石块将窗户分成几部分,窗户变得越来越大,给室内照明提供了更多的自然光线。华丽的彩绘花窗风格也在欧洲大陆逐步发展出高度的复杂性。
英国哥特式教堂的高耸立面与玻璃设计相结合,风格独特而鲜明。而玫瑰窗从相对简单的窗户发展而来,圆形的窗户嵌入彩色玻璃绘画,透光形式绚丽。彩绘玻璃花窗作为教堂采用的一种重要的布道方式,通过人物形象的描绘,向广大识字率低的民众传达《圣经》故事以及历史传奇。
教会注重这种迷离的视觉效果,认为信徒们在哥特式的教堂体验中,灵魂更容易接近上帝。